二、印順與聖嚴的性別不同之說

佛教強調兩性平等,甚至眾生皆具備成等正覺的可能。由於「去女性化」的觀點,容易使人誤認陽性形象優越陰性形象,乃至男性福德超越女性、男性形象幾近完美的論調。此種二元對立論調,導致佛門中的女性不能隨心所欲地摘下和戴上面具,無法如實地面對女身。認清兩性的確存在不同特質,可以促使二性各自發揮天賦本能,讓游離不定心靈獲得穩定的淨化、成長,共同實現人間佛教的遠景。

兩性不同特質,除生理結構不同外,心理結構同樣隨著陰、陽層面的區別,有了相異特性,不僅許多性別相關研究學者提出一致看法,也是印順、聖嚴兩位當代佛門大師級人物所認同:

藥師如來的第八大願,是說:「若有女人」,「為女」身「百惡所逼惱」,而「極」其苦痛,「生厭離」心,「願」意能夠「捨」棄「女身」。女人的苦事多,所以說有百惡;這可分生理與心理二方面說。一、生理上的苦患:如女孩一到成年,就有月經;又如生育小孩,也是女人最感痛苦的事。二、心理上的病患:如嫉妒心、虛榮心,一般都比男子為重。三、在社會所受的歧視:女人在社會的處境,無論是家庭或社團,從過去到現在,仍未完全取得與男人同等地位;一般對於女人的輕視,還是或多或少的存在。因此,就心生厭惡,希望捨離女子的身形。[1]

生為女人,不僅必須面對生理上的經期、生育,及心理上的嫉妒、虛榮心,與生俱來苦迫,尚需遭遇性別不平等的禮遇。遭受現實身心、社會壓迫下,佛門女性寄望於佛菩薩願力而棄捨女性形象。捨棄女子形象,來生可以藉由佛菩薩願力成就的「無有女人」世界中得到拯救,是一項具體的「自我」、「他者」敘事。在此時、此生能夠依託地是儘量減輕生理痛苦,自然界生理周期現象,是不可逃避的。唯一能夠遠離地是生育後代苦迫,選擇單身、不生育、或剃髮染衣是一項選擇;而天賦兩性的差異,「即使尚未生小孩,女人和男人還是不同。」[2]聖嚴認為男女有別原因,主要受到「男人的心多半是向外的,女人的心多半是向內的,男女先天性向不同」[3]的心性影響,產生兩者生理與心理的不同需求:

古人要求女人守貞節是為家庭和樂、安定,女人站在女性主義的立場,雖然覺得不太公平,而且吃一點虧,可是不會產生什麼大問題。因為女人對性的要求,心理層面超過生理層面,女人不像男人,男人的生理慾望比較強。[4]

女性重視心理層面的要求,男性則擁有強烈生理慾望。以及強調陰性偏近優柔寡斷的本質和依賴羞澀的事實,從生理到心理存在許多陽性不具有的先天缺陷,因此任憑佛陀提倡兩性平等,女眾人才仍然不及男眾。[5]聖嚴立基此觀點,並運用考古式的「男主內、女主外」及「堅守貞操」,來詮釋女性可以委曲求全,以維繫家庭、社會和諧。委曲求全或吃虧難免再次陷落父權體系裡,女性形相經常扮演招受虐待者的角色。縱使性別大不同,平權論述目的是將男形的霸權或陽剛的侵略性、競爭性、情感遲鈍、冷酷、和喜歡掌權特質,[6]調和、補償女形陰柔特質,而非遭使其中的任何一種性別成為被壓抑主體。



[1] 釋印順 2000a,頁69-70

[2] 釋聖嚴 2009b,頁38

[3] 同上註。

[4] 同上註,頁38

[5] 同上註。

[6] 趙庭輝 2010,頁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hmy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