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破戒」一詞,在佛教僧團中屬於極為嚴肅議題,它不但抵觸教團根本倫理,同時也可能成為個人修道上的障礙;因為,「戒律」乃是維繫佛教生存的關鍵;離開戒律,佛法似乎無法在世間推廣。雖然如此,中國唐朝時期的韓國佛教卻有一位幾乎家喻戶曉的大師級人物元曉(617~686),他除了喝酒以外,比丘四根本重戒中的淫戒也毀犯。他遊化人間舉動亦促使佛法深入韓國民間並廣受各界人士尊崇,這種違反根本倫理的不尋常作為,讓人匪夷所思。因此,本文將針對韓劇內容中的元曉大師從佛教倫理學面向作為探討與分析。

現代學者傅偉勳把佛教倫理分為世俗與勝義諦倫理;[1]他同時以中道理論為立足點強調:勝義和世俗二諦不可以分離,必須要相輔相成。換句話說,勝義必須落實在世俗諦中,才可彰顯本身意義;世俗諦也必須體現勝義諦,才可以有本身存在的價值。[2]從他的觀點來看,不偏不倚的「中道」是佛教倫理的意涵。此外釋昭慧同樣提供「緣起」作為佛教倫理的基本理論。她認為:緣起論有多元的價值,它不但客觀地闡述了真實的人生世態,也積極指出了只要人們在倫理實踐勤奮努力,讓福德因緣逐漸具足,生命的處境可以改善,甚至實現圓滿的終極目標。[3]而釋聖嚴則將佛教倫理區分為理論倫理學和實踐倫理學。理論倫理學為全部教理的開展,在浩瀚的經、律、論三藏裏,不出無常與無我;一切教理的遵行是實踐倫理學,實踐部分通常有八萬四千法門的說法,總體而言,仍然不出戒、定、和慧三無漏學。[4]而「倫」字在《說文解字》記載:「輩也,从人侖聲,一曰道也。」《漢語大辭典》則解釋為:「1.事物的條理。《禮記.樂記》: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2.人倫道德之理,指人與人相處的各種道德準則。」本文論述對象為元曉大師,若從根本戒律層面的理論性倫理來討論,也許不具有任何特殊意義。因為他毀犯比丘二百五十戒中的根本淫戒,波逸提中飲酒戒亦破盡。我們以為:討論元曉大師的佛教倫理應該透過教內先進們所定義的倫理觀念,並以理論和實踐觀點來看待影片中元曉的各種行為,似乎更能符合「生於人心」、「人倫道德之理」、和「道」的實際意義。

本文關切議題,在於探討元曉為了使佛法深入民間,及促使佛教大眾化、平民化,不顧當時韓國佛教僧伽給予負面評斷,甚至不惜違背佛陀臨涅槃前「於我滅度後,當以戒為師」遺訓,他的弘化、佛法實踐方式跟佛教倫理的緣起、中道論是否能夠相融?他的各種行為是否成為佛教滅亡的根源?關於本文提出的論題,從表面上來看,可能令人感覺毫無價值;然而,假如我們從深層面去思考,它能夠提供給當代多元化宗教的弘法方向,及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參考;另外,媒體對社會大眾的影響仍然是強而有力,如果我們從元曉大師影片去探討和分析它的佛教倫理,仍然可以理解社會大眾對於宗教倫理形態的觀點。當然,我們並非鼓勵大眾學習元曉的模式,我們的宗旨冀望於如何將幾乎在當代社會淪喪的倫理重新拾回,與了解如何是宗教深耕於社會大眾的倫理規範。

由於本文討論對象為一部關於元曉大師傳記的影片,其中牽涉到它的結構與生平敘事,同時與佛法實踐向度有緊密關係;為了能夠以客觀性的態度,使研究成果不會因個人主觀意見而產生質變或違反佛法,[5]我們將採用印順所提出「以佛法研究佛法」的觀點;並從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法則研究它,冀望達成客觀態度,並藉此探討處於那個時代背景下的元曉,祭出不符合戒律要求底下的倫理意義,進而實踐宗教研究者的體驗、探求、與解脫目的。

研究元曉的相關議題,許多學者的研究是從思想角度著手;本文是從元曉之影片探討佛教倫理,目前並未發現此類研究。韓國學術界雖然曾經撰述和元曉生平相關研究,韓文社會圈畢竟沒有中文廣泛;如此,讓有興趣於此議題者無法掌握正確資訊,這是學術界遺憾,亦是我們撰寫本文時不能耕讀韓文資料的困境;儘管,本文是一種與影片相關的敘述倫理,在敘事和分析過程必定會涉及元曉相關文本資料,這些研究所得材料,不僅可提供學界一份參考價值,最後的結果,也是學術界、宗教界、電影敘述界的另類成果。

我們最主要的研究材料來源為韓劇的「元曉大師」,在整體架構上,我們希望配合影片單元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三法印脈絡前進。如此,不論本文的撰述或讀者應該比較容易掌握全片整體發展。



[1] <佛教倫理現代化重建課題試論>中傅偉勳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的「七佛通戒偈」為主,將佛教倫理區分世俗倫理與勝義倫理。前二偈表明去惡為善的世間道德,多半為世俗層面的有漏善,因此稱為世俗倫理(secular morality)。第三句強調自己內心的清淨,兼攝戒、定、和慧三學,也貫通八正道,意旨在於超越世間世俗帶有功利意味之善與惡的對立,從而建立純屬勝義諦層次的無漏善之倫理,可以稱為勝義倫理(supreme morality)(傅偉勳主編 1990, p233)。

[2] 同上註,頁243

[3] 釋昭慧 1995,頁54

[4] 「全部教理的開展,乃係理論的倫理學;一切教儀的遵行,乃係實踐的倫理學。理論方面,固然浩瀚博大,若以綜合介紹,不出無常無我。實踐方面,固有八萬四千法門之說,若予歸納來說,也不出戒定慧的三無漏學。」釋聖嚴 2000,頁35

[5]「從絕對一法性而展開於差別界說,那就是緣起法的三法印──諸行無常性,諸法無我性,涅槃寂靜(無生)性……這是一切的根本法,普遍法,如依據他、應用他來研究一切佛法,這才是以佛法來研究佛法。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成果,才不會是變了質的,違反佛法的佛法。」釋印順1992,頁2

arrow
arrow

    ohmy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