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元片宣揚以利他、平等的慈悲願力最後得到教界和平民百姓認同的大乘佛法倫理。這樣的敘述主題是菩薩行主流電影核心。在全球化的當代社會,傳播媒體遠無弗屆,這種利他精神為主的傳播也隨著各項媒體傳遍世界各角落,它將影響人類對佛教精神與教義的認知。全片過程雖然符合大乘倫理,劇情敘述情節也有高低起伏、吸引觀眾;然而,當電影情節可能存在著扭曲史實內容時,是否引導觀眾對劇中主角,特別是一位高僧傳記影片,產生不良印象或其它觀感;例如,元曉回歸僧團,柔多再度詢問他當初為他破戒的動機,得到了「愛欲」的回應。它的真實性如何,應該是有待我們再度採集各項文獻資料去研究、查證的。所以,以宣傳佛法為主的電影,我們認為必須儘量配合史實,並避免為了吸引觀眾,穿插虛構情節,讓不了解佛教的人們因為看了劇情內容反而增加對佛教誤解,這些都是編劇者必須省思與留意的。

 

 

參考書目

不詳。1990。《分別功德論》。大正藏第25冊。台北:世樺出版社。

支謙譯。1990a。《佛開解梵志阿經》。大正藏第1冊。台北:世樺出版社。

1990b。《佛說維摩詰經》。大正藏第14冊。台北:世樺出版社。

1990c。《菩薩生地經》。大正藏第14冊。台北:世樺出版社。

失譯。《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大正藏第23冊。台北市:世樺出版社。

阿僧伽作、佛陀扇多譯。1990。《攝大乘論》。大正藏30冊。台北:世樺出版社。

彌勒菩薩說、玄奘詔譯。1990瑜伽師地論》。大正藏30冊。台北:世樺出版社。

贊寧。《宋高僧傳》。大正藏50冊。台北市:世樺出版社。

釋元曉。1990。《無量壽經宗要》。大正藏第37冊。台北:世樺出版社。

釋太虛。1980太虛大師全書支論》,第23冊。台北: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

釋印順。1992。《以佛法研究佛法》。台北:正聞出版社。

2000。《學佛三要》。台北:正聞出版社。

2005。《平凡的一生》。台北:正聞出版社。

釋聖嚴。1997。《日韓佛教史略》。台北:法鼓文化。

2000。《學佛知津》。台北:法鼓文化。

2001a。《禪鑰》。台北:法鼓文化。

2001b。《禪門》。台北:法鼓文化。

2002。《戒律學綱要》。台北:法鼓文化。

2005a。《維摩經六講》。台北:法鼓文化。

2005b。《禪與悟》。台北:法鼓文化。

釋昭慧。1995。《佛教倫理學》。台北:法界出版社。

傅偉勳。1990佛教倫理現代化重建課題試論。傅偉勳主編。《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陳英善。1999大乘菩薩道與儒家倫理〉。《中華佛學學報》,第12期,頁317-337。

arrow
arrow

    ohmy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